我的故乡

汪家堡子

作为张家川县十大名堡之一的汪家堡子,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跑烂麻鞋的张家川,麻纸糊的龙山镇,铁打铜铸的汪家堡”。

汪家堡子坐落于张家川县龙山镇汪堡村,占地约20亩,处在大草洼梁上的馒头嘴经大地巷一线而下突起的山峰落脉处,依山傍水。

堡子内有四条主巷子,按井字形分布,其中有一条主巷叫做王家巷子。王家巷子的得名流传着一段佳话,1876年,曾从连五乡渠里王家搬迁至邵家庄的大户王家,辗转搬迁至汪家,为了居住安全,王家与汪家村民商议修建堡子,由汪家出人力,王家出粮出钱,民众集资共建,经过几年努力,1880年终于建成此堡,遂把一条巷子命名为王家巷子,归王家后人居住。

堡子整体由北到南呈顺葫芦形:北面城墙下面有一片高地,俗称“城汗袒”,由“城汗袒”沿山而上,蜿蜒可至水源地“柳树湾”,犹如一根“金线”;南面城墙依崖而建,高约40多米,气势磅礴;西面与东面城墙均临沟而建,分别为前沟(上沟),后沟(杨家沟)。由“城汗袒”至“柳树湾”山势险峻,经大地巷一线而下约2.5公里,建堡之初,原计划将上好木料从中间凿空,由“城汗袒”沿山脊铺设至“柳树湾”取水,若有土匪攻城,这样人不出堡亦可保证水源,后来堡子建成之后没有实施。

据老辈人说汪堡村原名茂林村,堡子落成后更名为汪堡村。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N4kMtUZGstfSj6l90pKQm6x2EYzROEYhq10icCNtaoB7938lXswp3O8YP6AtX79rcwic2ulWc2LUWicmBiaeqEh10g/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沿山路走近汪家堡子,步入眼帘的是地势险峻的南城墙,在西城墙下有一陡坡,这是上堡子的必经之路。

沿坡而上,逐渐到达设在西面城墙上的城门,门前修有100多米的墙,俗称“照壁”,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起到“辟邪祈祥”的作用,现已坍塌的只剩城门前的一堵墙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N4kMtUZGstfSj6l90pKQm6x2EYzROEYhqKpJLVdqKk8HP3QmvKanVlKj4HPcgtaCf0TibWiaqQVaDp0K5KxnpopQ/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城门与照壁之间长有一棵高大的古槐,映和俗语“门前一棵槐,不做自己来”。城墙高约20米,城门高2.5米,宽2米,进入城门经过一段长10米的门廊,门廊左右墙各竖立12根木椽(后期部分被毁坏),象征一年12个月24个节气。顶部72根梁,象征“七十二地煞”,传统上认为,从数字上配置建筑规范,辅以玄学所修建的建筑物会更吉祥。所有布满各种寓意的建筑层次与路数,都朴素的表达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N4kMtUZGstfSj6l90pKQm6x2EYzROEYh1M9elibmzJwicWfolUvibDWhJr5iaESmPm76C2bOmsUTqTUlt2KR0icITxw/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行至门廊中间,左墙开有高2米,宽2米,深约5米的窑洞,曾是火药仓库,现已用泥浆封闭。除了城门门廊中部的火药仓库,在堡子内城墙的半腰上,修有很多隐藏的火药仓库,这些火药全部被装在猪皮油笼中。所谓猪皮油笼,凝结着在物质极度贫瘠时代祖辈们智慧的结晶,其工艺是先用砍来的竹条编成肚大口小的竹笼,再在整个竹笼内糊上猪皮猪血,放置干燥之后多用来装植物油,而把火药装在里面则起到防潮的作用。

通过城门门廊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里曾经也如《桃花源记》: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解放后汪家堡子其内仍住着两个生产队的60多户人,解放后因住户逐年挖堡扩院、取土垫圈和多年的风雨侵蚀,致堡墙多处毁坏。

城墙四角都夯筑有步上城墙的土台阶,每一个台阶上铺满防滑防雨雪冲刷的小石头。城墙上间隔建有8个方方约10米的炮台,每个炮台内装三门火炮、28支土枪、数堆靶子石、火药、铧砂、泥铸的火盆,这些生铁铸造的火炮按大小分别被称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大将军”高约2米,土台阶已毁坏,火炮武器也不知所踪。

城墙顶部分为内外墙,外墙是凹凸有致的土筑垛口,每个垛口下面留有一个射洞,俨然长城垛口的样子。与外墙相对高约90公分的内墙叫做拦马墙,顾名思义,起到护栏的作用。拦马墙下堆满了拳头大的石头,称为靶子石,这些靶子石是村民农忙后从河湾拾来准备用来作战的武器。

村里抽出精壮的村民,练成民团,成为护庄的武装力量,在有外敌土匪的紧张情况下,民团轮流值班,炮台内亦可稍做歇息,整个防御系统有条不紊。有文字记载,清朝时期曾”河匪围堡,日夜攻击不息”但未攻破。民国年间马顺造反、打富济贫,准备攻堡,但马顺得知其中的富户王殿墀居住其中,他曾是自已的救命恩人,故放弃了攻堡计划。

2008年5月12日地震时堡墙和老房子均有塌裂,故住户整体搬迁于灾后重建的下磨渠新农村,只剩下老两口带着一只白毛狗独守空城。如今堡子内院落中杂草丛生,部分房屋塌陷,斜依在杂草中的碌础、立在墙根的驮粪斗、箍过的缸和箩、上了年成的竹篮、摇摇欲坠的门扇、灰尘遍布的老式木柜子……这些被遗弃的物什渗透堡子曾经的气息,这个在战乱年代有效的防御土匪、散兵、游勇的袭击抢劫的堡子,近百年未被攻破过,直至解放后才失去了防匪护民的作用,现今汪家堡子虽为一座废堡,但他仍然见证着曾经的历史。

城墙上大部分已夷为平地,看不出垛口与拦马墙的样子,半夜的时候走过堡子城墙下,小土块会“扑簌簌”顺城墙滚落下来,下晚自习的学生们会瞪大眼睛压低声音心惊胆战的讲述此事,同行胆小的学生听的毛骨悚然,恨不得一步能跨过城墙根到家门口,老年人说这是过世的祖辈在城墙上守护堡子,堡子由此也多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堡子走“巽字水”,在东南角城墙留有长宽各约40公分出水道,后来出水道经风吹日晒,雨雪冲刷,形成一人高的梯形过道,现称后城门。

整个汪家堡子从战略上说是一处军事要地,从堪兴学上说是“金线吊葫芦穴”,是一处风水宝地。

解放前以汪新义为党支部书记的龙山镇第一个地下党支部诞生于堡内,共有党员21人,革命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为党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金线吊葫芦”就像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约,王家每年正月初一的早饭都是“金线吊葫芦”,除夕的饺子一定要包多包剩,经典的年年有余,待到初一的早晨,贤惠的主妇们把剩余的饺子和手擀长面下在大铁锅内翻滚的开水中煮熟后,盛在葱花炝好的酸汤中,8碟小菜整齐的摆放在木制长方形“掌盘”中,赋予仪式感的一碗碗“金线吊葫芦”与8碟小菜,在鞭炮声中庄重的完成了新一年第一顿寓意非凡的早饭。

站在东南方向后城门旁,通过坍塌城墙的豁口处,对面的西梁子宛如一块四平八稳的茶几,山下的村庄与学校一览无余,一代名堡静卧后山,聆听着汪堡小学中郎朗的读书声,坚守着堡子下文化广场旁正在修建的新农村。

王志蓉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