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姓祠堂

淳安郭村汪氏宗祠

活水之源乡情所归——淳安郭村汪氏宗祠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乾道五年(1169),南宋理学家朱熹应好友詹仪(曾任中宣大夫)之邀第一次赴淳安(时称遂安)郭村瀛山书院讲学,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也让后人领略了诗人当年的创作意境和郭村清新明快、恬静而幽雅的田园景致。每读之,总有种浅浅的思乡情绪在黯然滋长。

https://img-hbcst.oss-cn-hangzhou.aliyuncs.com/hbcst/20180522/20180522111255995.jpg

郭村位于淳安县西部,隶属于淳安县姜家镇,距县城千岛湖镇约40公里。如周边大多村落一样,郭村绿水青山环抱,茂竹修林、秀丽幽静,而瀛山书院下的那半亩方塘也一如当年依旧澄波似镜。

从瀛山书院往南徒步约一公里,是郭村庄口自然村,村口远远可见同样清澈明净但比方塘更为宽阔的鉴湖,还有临湖而立古朴静穆的汪氏宗祠。相传当年詹仪的亲家就住在鉴湖旁,课余饭后,朱熹也喜欢漫步于此,赏景明理。当然那时的汪氏宗祠还未营建,汪氏迁居郭村(时称遂安歧山村,所以也称歧山汪氏)已是明洪武二年(1369)的事,但朱熹的理学思想和瀛山书院的文化辐射一直在影响着周边地区,包括后来的歧山汪氏。

汪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重建。建筑坐北朝南,位置极佳,面临秀美的鉴湖,背靠岐山,岐山之形如有石人黄袍屹坐之影,所谓“前有照、后有靠”,整体布局上讲究风水理念,注重山水自然环境的组合。前有约300平米的平台,可以从事祭祀和娱乐活动。砖木结构,平面形制为四进封闭院落,通面阔五间19米,通进深54.8米,占地面积约1041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门楼、前堂、中堂和后寝,每进地面依次略有抬高,利于排水,也寓含步步高升之意。两侧封火山墙略高于屋脊。整体端庄大气,用料考究,雕刻精美,从粗壮的梁枋和柱子可推断出当年的恢弘气势,是淳安现存建筑占地面积最大的宗祠。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外观精致唯美,大门五间,四柱三间三楼重檐歇山顶木作牌楼式门楼位于建筑正中,左右两侧结合八字照墙设边门出入。门楼面阔10米,高达12米,柱头设斜撑挑承托额枋,明间上平柏枋开列四攒三跳九踩斗拱,次间列四攒,均使用45度斜拱做法,各托着流线优美、参差相衬的飞檐;屋脊重脊,正中置三叉戗,脊上有走兽,脊尾泥塑鱼吻;枋上窗扇由细木构成方格,古意十足。木构件布满雕刻和彩绘,雕刻内容丰富、手法多样,如上下斜撑分别圆雕一对龙鱼吐水和一对狮子,由额半浮雕俊马如意云纹,窗扇边框浅雕回纹、灵芝仙鹤及麒麟等瑞兽图案,其下如意托浮雕人物故事,博风板则透雕緾枝花卉等等,寓意吉祥。雕刻细腻,细部中丝缕入微、生动传神,值得细细品味。木构件装饰有彩绘,虽然风吹日晒三百多年,仍然清晰可见当初着彩的留痕,如月梁型额枋正中彩绘包袱巾图案,取其谐音“抱负”之意,希望子孙后代都心怀抱负、光宗耀祖。这些营造和装饰都彰显出宗祠的高规格。外檐悬“汪氏宗祠”和“鲁越传芳”两匾,鲁越传芳意指汪氏自鲁成公和越国公一脉相传,这和中堂悬挂的“一本堂”匾意思相同。一进廊院宽阔,仍使用月梁、斜撑与斗栱,与牌楼门楼风格协调。

相较于门楼的精雕细琢,宗祠的内部构造则更讲究实用,显现出豪放潇洒的气势,用材粗大、空间开阔,装饰简明,颇具明风。前堂是宗族聚集活动场所,开敞不设门扇。面阔三间,堂平面前后对称,前后屋架型制不同,前檐人字梁架进深五檩,后檐卷棚梁架,使空间氛围有所区分。月梁、平盘斗与花瓶状短柱显示木作的精致。中堂是宗族议事和重大祭祖活动之处,结构类似前堂,面阔同样三间,前后屋架有了改变,前檐卷棚梁架,后檐人字梁架进深五檩。两后金柱间设隔屏,枋上悬“一本堂”匾,中挂祖宗像。陈设供桌、座椅等。后寝两层建筑带前轩廊,为安放祖先牌位之处。

各进之间以天井间隔,东西两侧以围廊通圈连接。天井宽敞,使建筑整体光线充足、空气流畅。天井地坪采用黑白相间的鹅卵石按古铜钱的形状砌铺,意在吸取天地之财以旺家族。地坪之下暗设排水沟,沟沟相通。村民介绍,几百年来,排水沟也从未堵塞过,即使下大雨,天井的水也不会满出来。这里还有个口口相传的奥妙,相传建造之时,水沟里面放了九只“金钱龟”,这金钱龟几百年来一直在此下水沟里游走、吞食淤泥疏通水道。但一物降一物,这金钱龟虽说神物,却遇藕莲而退缩。所以智慧的祖先就在排水沟的出口处设一莲花藕塘,让这神物永驻祠堂。如果运气足够好,在天降暴雨的时候有可能在出口处一睹千年神龟的风采。当然,神龟只是传说,在城市道路频频曝出因大雨积水堵塞的当今,还不得不佩服三百多年前宗祠建设者的巧工妙筑。

关于汪氏一脉的传承,前文有简略提及大门的匾额“鲁越传芳”的由来,其源起可追述东周列国时的鲁国(今山东省)鲁成公次子,相传其出生时双手有纹(左水右王),合而为汪,故以”汪”为姓氏,后封颍川侯,世居山东。岐安汪氏一支则源自瀛州(隋唐时属歙县)汪华(586~649年),汪华隋时曾统歙、宣、杭、睦、婺、饶六州,称吴王,所治之地,安宁平和。后奏表归唐,封越国公,授金紫光禄大夫。因创建徽州古城,被誉为“古徽州第一伟人”。历史上的汪氏家族人才辈出。如以刚方正直、敢言不避著称的宋吏部尚书汪应辰;除弊惩奸、体恤民生的明南京太仆寺卿汪以时;廉洁自律的明末军事将领、陕西总督汪乔年等等。明熹宗朱由校曾下诏称汪乔年为”清吏”,汪氏宗祠里有一块题为“齐鲁纲纪”的匾额,意指其堪为当地廉洁自律的表率。汪乔年就职陕西总督时,只带了两个仆人上任,连家小都没有携带。而任青州知府时,在官署行廊里放置了十多个土灶,让打官司的人自己做饭候审,严禁下属索贿。汪氏宗祠里还有一块题为“孝友堂”的牌匾,也是出自汪乔年说的“孝以作忠,友以为爱”的格言。2015年郭村村在拆建新的村办公大楼时,意外发现了60多块古代匾额,其中属汪氏宗祠的就有30余块,其中不乏名家之题,如浙江布政司使阮元题于嘉庆十四年的“贡元”、严州知府赵士敏题于明洪武九年的“苏湖雅范”等等,可一窥宗祠的历史文化。

祠堂除了祭祖,还承载着教育、慈善、调解乡里矛盾等职能,是族人“记得住乡愁”的精神纽带。2016年郭村在汪氏宗祠设立文化礼堂,以打造“瀛山文化品牌”为抓手,建立村史馆,梳理共同记忆,布展陈列本村历史、名人先贤及好村风故事,把村民做好事积分情况及典型事例进行展示,倡导树立和美村风;开展丰富多彩的祭祀、庙会活动、民俗联谊活动等。

值得一提的是一年一度的文艺节。汪氏一脉子孙繁茂,新安有“十姓九汪”的说法,现在姜家镇周边村庄有98%是郭村汪氏的分支,祖谱记载每年正月各地支系子孙都来祠堂搞活动,主要有祀祖、唱戏、竹马及交流,时间长达三天三夜。郭村因村制宜,结合瀛山文化和当地传统活动,策划一年一度的文艺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2017国庆举了首届主题为“祖国颂、喜迎十九大”为期三天的文艺节,以民间文艺汇演为主,结合书法大赛、地方美食文化和祭祀文化开展。文艺汇演形式多样,有小品、花灯、舞蹈、演唱、传统乐器等,村支书也兴致勃勃登台与大家一起表演了淳安绝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马舞。文艺节老少同台、载歌载舞,其乐融融。

恰好你来,推荐你看一台大戏和一大绝活,两大国家级非遗节目。大戏即睦剧(三角戏),睦剧于清末民初形成于淳安山区,是全国315个地方剧种之一。因最初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三种角色,所以又称”三角戏”。剧目内容大都反映家庭生活,剧戏情简明,情节风趣,语言通俗,生活气息浓厚,边歌边舞,表演自如生动,以表演喜剧、闹剧见长,不出皇帝不出官,演的尽是农民身边事,唱腔粗犷豪放,伴奏以二胡为主,音乐以湖广调、三脚调、杂调三大类,颇受农民欢迎。说来,三角戏的演出在当地也是有一定传统,郭村自清代以来就有戏班,解放后曾成立村剧团,作流动演出,也培养了一些“名角”和大批忠实的粉丝,村民对于三角戏也因此有了特殊的情感。一大绝活即竹马舞。淳安竹马历史悠久,是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也分生、旦、丑等角色,骑不同颜色的马。跳竹马也有程式,以”五梅花形”为主,多达108阵,使人看起来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非常热闹、壮观。

礼堂有形,乡情所归。一度沉入历史烟云的象征符号——宗祠,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魅力的乡土文化,正在被时代重新擦亮。汪氏宗祠也以自己的方式演绎着乡村的芳华,以大包容的姿态彰显新时代的农村文化自信。

世界很大,宗祠一直在这里。

愿你出走经年,归来仍有乡愁!

杭+新闻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