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

瞻淇老街:追寻已逝的乡愁?

街,是历史信息,是温暖记忆,是文化史书。

在古徽大地上,百余条古街曾演绎出曾经的繁盛,在历史的演绎中,依然散发着迷人的芳香。伴随着时代的前行,新兴商业的兴起,一些区县或乡镇上的老街虽然没了往日的繁华,但那些青砖与黛瓦,那些石板路和老房子,渐渐成为人们的记忆。我们以一种怀旧的心情,以文化的自觉,去探寻那些老去的街巷……

从杭瑞高速歙县出口右拐前行约200米,瞻淇村便进入眼帘。踏进老街,浓浓的古朴风情扑面而来,随处可见历史的痕迹。白墙黑瓦的沿街建筑、高耸的马头墙、老巷深处的小弄堂,韵味十足,瞬间让人有回到过去的感觉。但面临着空心化、基础设施落后等诸多难题,瞻淇老街的保护也遭遇一定挑战。该如何保护,如何开发,如何更好地将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传承下去?近日,记者一行前往了瞻淇老街寻找其中的答案。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K9GDibZSChyBM8IA44FH8ia6iajLXTkicnz4zib6MBsJoqKfczCMc6aUYYLGib7vRlNXcdk9qiazB34ibdHEprQpZ1lLdg/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瞻淇村位于歙县北岸镇,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唐长安二年(公元702年),章东和、章元镇两丞相退隐于此,劳作生息。章元镇生有二女取名素娥和翠娥,其妻一日和二女上山采桑,母为虎攫,二女呼号奋勇捕虎,母因而得救。刺史奏报朝廷,为表其义,受皇旨在村中兴建“孝女庙”和“孝节桥”各一座,“孝女庙”大门门楼的砖雕上,北宋名相范仲淹题下的“章氏朝遗御节孝名家”的手迹仍清晰可见。这也是瞻淇村原始名章祁村的由来,也有“先有孝女、后有瞻淇”的说法。

公元1201年,汪楫与父汪俊迁入章祁后,人丁兴旺,历代有官。村风水地理颇为精通的71世祖俊七公,想方设法破功章氏家族,在祠后连挖二塘,斩断山脉,章氏支丁从而大减,汪姓日益发达连出祖孙进士,单老虎巷内就出了不少学有所成者,被县志记载的就有42位。康熙二年(1642年),其后裔汪作霖任江西九江府德化县令,借《诗经·卫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句,将章祁改为“瞻淇”。

瞻淇村历史上私塾、书院、文会较多,有七八个,其中最著名的是古梅山书院、上学堂和乡约所。瞻淇人注重文化教育,历史上出现了不少名人。该村有清朝著名数学家学者汪莱,其著有《衡斋算学》等。其后人河州知州汪廷栋精于舆地学研究,曾主持黄河及湟水的治理,做了许多泽及百姓的好事,当时闽浙总督为其题“泽洽河湟”匾,现悬挂在默思堂,他告老回乡后绘制了第一幅《歙县舆图》,为邑人所称颂。

明末清初时,汪氏后人受祖先崇拜、宗法伦理观念的影响,建汪氏总祠一座和八座支祠。瞻淇村习惯以血缘亲疏来划分组团和区域,家是组团和区域基本的构成单元,支祠随血缘组团分布,形成各自的次中心。八支祠前村瞻五,后村有三,分布均匀。各支祠因为人丁兴旺程度、财力和地位等不同,规模不一。

宋代宋理宗时,瞻淇人丁兴旺,代代有官,以北京兵马总司汪曙、江苏县令汪鸿藻、江西九江府府台汪作霖为首,在村里兴起元宵节花灯。在明代,办有庙会,怀念祖先,建有忠烈祖庙。每年正月初八打扫,整理庙内,百姓各配备36碗36盘各类祭品,初九庙内上灯,外界备各种花灯,有竹马,蛤壳厘、树灯、猴儿舞棍,鱼,直到正月十八日、十九日收会。鱼灯至今流传着,农历正月初八时,各种大红鲤鱼在大街上轻摆身躯或前俯后仰跌荡起伏旋圈子,大红鲤鱼每到一户人家,都会放慢脚步,踩踏着鞭炮的纷屑起舞腾跃,伴着热烈的鼓声把幸福吉祥送入百姓家门。

瞻淇村至今还有戏鱼灯的习俗。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K9GDibZSChyBM8IA44FH8ia6iajLXTkicnz4OIvib2P6HWRogKTe1do6mpA9c8wsrH4yn9cVHic2hqqiaP1ZPOkhtmjRg/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深刻感受老街古韵

瞻淇村监委委员汪云仙告诉记者,整条老街有1000米左右,原来是官道,是徽商往返徽州杭州必经的徽杭古道。街两边店铺林立,历史上很是繁华。汪云仙说,瞻淇老街是瞻淇村的主街,再以主街为中心轴向两边密布开许多条巷弄和众多人家,纵横交错,分布均匀,“它的街巷系统很完整,有中心轴,有方向感,有节点,有边沿限定,经过了精心科学规划。”

徽州的河水一般都是由西往东流的,而瞻淇的水由东向西流,据称最初风水师相中这块地也与此有关。对风水的理解,应该是谋求一份心理的慰藉,在面对喧嚣的尘世时,能静下心来认真地对待属于自己的生活,追求能光耀门庭家道繁荣的生活。

沿着古街前行,历史记忆一路相随。在大街正中,有青石板建成拱桥一座,其水起源于上坑,水流长年不断,汪云仙介绍说,因是汪氏后人汪国清在此开设了纸码店,烧香拜佛还有素纸码出售,故得名纸码店桥。以纸码店桥为界,桥东称上街,桥西称下街。

瞻淇老街街道两侧,汇集了一批值得细细探访的文物保护建筑。这些古民居的屋主对自家的宅院精心营作和美化,尤其是砖、石、木“三雕”工艺,处处体现出巧夺天工的神息与匠心,堪称徽州一绝。

天心堂位于上街中部北侧,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一幢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住宅,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介绍,建天心堂的永生公曾做过歙县县令,当时的三朝元老歙县人许国和其素有旧交,因而请到了明末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为它题写了“天心堂”匾名,悬挂于大厅上。如今,“天心堂”牌匾虽然已经陈旧,依然挂在大厅上方。

天心堂平面为“五间官厅”、“一屋二井”式,布局典型,屋内雕刻精美。在天心堂正堂中,铺设有四块大方砖,当地人称为乾坤印。“乾坤印代表着好的寓意。古代办喜事,新娘的花轿一定要停在这个乾坤印上,才能下轿拜堂成亲,以保长久的吉利、喜庆。”汪云仙说。

再往前走,是老虎巷。沿着山势随着地形逐步升高,错落排列的十余户人家全是明清建筑的高墙深宅,巷弄极其狭窄,连续延伸至大街外。在老虎巷,行人只有匆匆前往的欲望,熟人碰到也无驻足聊天的想法,催促了行人,斥逐着喧哗。“这个巷里面风水好,出的都是读书的。所以老虎巷也叫步步高升巷。”汪云仙告诉记者,目前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巷是老虎巷,明清以来出了不少名人、学者,这里学子众多,书声琅琅,如虎吼叫,读书求学虎虎生风,令人敬畏,故而得名老虎巷。

老虎巷底是九世同堂古民居,九世同堂因门罩上有精美的“九世同堂”砖雕而得名。据了解,其宅属汪姓,其曾祖父在苏州开米店发家后,委托管家(远房亲戚)回故里建成此宅。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K9GDibZSChyBM8IA44FH8ia6iajLXTkicnz449RopKYDKiavu6sicF9bsxfKnHFwyIZbjv1xwueiawxG9mEzQELgkSRC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村民呼吁加强保护

“对瞻淇老街的历史我们知道的不全,也不知道如何介绍。”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瞻淇村中不少村民对古村、古街的历史并不十分了解。

86岁的章玉仙是瞻淇村村民,自嫁到本村开始,她就一直居住在汪裕寿宅。如今,章玉仙和另外几户人家住在这里。九世同堂古民居平常没人住,村民翟顺来是该古民居的5个产权人之一,他负责保管古民居,新房子就在隔壁,经常来看看房子开开门。翟顺来希望政府能帮助投入资金,对古民居进行修缮。

“很多村民全家都搬到外地去了,村里的老房子空下来的越来越多,居住的多为老年人或是贫困户。”汪云仙说。大部分村民全家一起搬走了,很多古民居处于无人居住无人看守的状态。古民居有人住,其实有时也是对它的一种保护。“能保存下来不容易。”汪云仙说,村里面对古民居有一些资金补贴,户主也会拿出部分资金对房屋进行修缮,但保护力度仍然不够。

瞻淇村因缺少统一管理和规划,大部分古民居已拆改建,现存的古建筑还有100余幢。近年来,瞻淇村盖的新房以徽派建筑为主,徽派建筑得以继承,既尊重现代人的生活,又把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加以保护,和自然环境氛围一脉相承,和谐相处。

瞻淇老街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村内古民居基本完好,如天心堂、承荫堂、宁远堂、九世同堂、兰芬堂、京兆第、资政第、居然旧居、存省轩等。瞻淇村已开始着手保护尚存的古民居,让瞻淇村悠久的历史文化得以继承光大。据歙县财政局驻瞻淇村扶贫队长王宝文介绍,从去年开始,古村落保护专项经费投入300万元,用于古村落道路设施、古民居保护、三线下地工程等经费,项目已在开展。“你看,这崭新的石板路,就是去年年底新修的。中间还是过去的石板,两边损坏了,安装了新的石板。”他说,对老街的保护开发要因地制宜,在保护当地文化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修缮、开发,把老街保护得更好。

汪悦樊,成柱,程向阳

黄山日报